儀隴融媒(記者 陳洪江)4月9日, 在儀隴縣翰林實驗學校,一把剪刀、一張紅紙,正在為校園勞動教育開辟出一條獨具匠心的創新之路。
“我們剪紙首先要學會圓、月牙和鋸齒紋。圓是代表我們的眼睛,剪得越圓……”在翰林實驗學校七年級三班的剪紙課堂上,縣文化館剪紙教師徐晴正耐心地指導學生們創作五角星剪紙作品。學生們對折紅紙,剪刀沿著紋路游走,不一會兒,一幅幅對稱的五角星便躍然掌心。
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,儀隴剪紙“粗中有細,細中見粗”的技藝特點,成為培養學生耐心與細心的生動教材。學生胡政宇說:“我剛開始學習剪紙的時候,剪得很差,而現在,我學會了‘慢工出細活’,不僅能剪出各種軸對稱圖形,而且也能剪出可愛的小動物。”從最初的生疏到如今的熟練,孩子們在剪紙的過程中,不僅提升了動手能力,更深刻體會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。
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,翰林實驗學校聯合文化館、非遺傳承人,精心打造了“非遺 + 勞動”特色課程體系。通過剪紙、書法等文化載體,學校實現了“以勞育美、以美促勞”的教育目標。數據顯示,學生手工制作優秀率提升了35%,團隊協作意識也顯著增強。
縣翰林實驗學校勞動教育負責人何苗表示:“勞動教育并非簡單的體力勞動,而是‘五育融合’的重要載體。將剪紙文化引入校園,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、創造力和耐心細心等勞動品質,傳承文化基因,助力學生成長為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。”
近年來,翰林實驗學校不僅通過引入剪紙、書法等非遺文化豐富勞動教育內容,還通過開展播種節、蔬菜銷售大賽、烹飪大賽等活動,不斷優化和完善勞動教育體系。這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樂趣,更在勞動中學會了合作與分享,培養了責任感和創新精神。
在播種節上,學生們親手播下種子,精心呵護它們成長,體會生命的神奇與勞動的喜悅;蔬菜銷售大賽中,學生們分工合作,從種植到銷售,全方位感受勞動的價值;烹飪大賽里,孩子們在廚房里大顯身手,將勞動成果轉化為美食,分享給他人。
儀隴縣翰林實驗學校以非遺剪紙課程為切入點,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創新之路。在這里,勞動教育不再是枯燥的體力付出,而是與文化傳承、藝術創作緊密結合的多彩旅程。讓我們期待這所學校在勞動教育的道路上,繼續書寫更多精彩的篇章,培養出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