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”
唐代詩人杜牧筆下,
清明是思念的時節,
是春寒料峭中的一縷愁緒。
但你知道嗎?
清明不僅是祭奠與追思,
更是春回大地、萬物生長的開始。
這一天,
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,
也在泥土的芬芳里觸摸生命的輪回。
清明,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與節日同名的日子。
作為節氣:它標志著春耕的開始,雨水潤澤萬物,“清明前后,種瓜點豆”;
作為節日:它承載著中國人“慎終追遠”的文化基因,祭掃故人、插柳踏青、寒食寄情。
天地人三者相諧,哀思與希望在此刻交織。
一束菊、三炷香、幾碟糕點,拂去墓碑的塵土,輕聲訴說思念。
老一輩常說:“祭祖不是迷信,是讓后輩記得自己從哪兒來。”
放紙鳶、蕩秋千、采艾草,古人在哀思中不忘擁抱生機,正如《歲時百問》所記: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。”
清明前一日的寒食,百姓以麥粥、青團代炊煙,延續著"子推焚身"的古老傳說。山西老宅里,長輩將寒燕面塑供在祖先牌位前,這些栩栩如生的小燕子,承載著對忠孝精神的永恒追慕。
"清明不戴柳,紅顏成皓首"。北方人家折取柔韌柳枝,或插于門楣驅邪避祟,或編成柳圈戴在孩童頭頂。相傳此俗源于晉文公紀念介子推,百姓以柳枝象征其高潔風骨,更將春色綰入青絲,留住稍縱即逝的春光。
清明,
是中國人最詩意的生死課。
它告訴我們:
逝去的人住在云朵里,落在春雨中,
而活著的人,要在滿目新綠里,
把日子過成一首向上的詩。
愿這個清明,
你心有懷念,
亦滿懷希望。
END